文化遺產和我們普通人有什麼關係?文物到底是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和喜馬拉雅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類節目《一堂好課》上,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文博課。 單霽翔分享了一則關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風雨橋的故事,引起了人們的思考。2004年夏,暴雨誘發山洪,衝垮了有着120多年悠久歷史的風雨橋。就在橋倒塌的時刻,在場的124名侗族小伙子紛紛躍入洪水,拚死打撈。歷時3天3夜,他們從貴州一直打撈到廣西,將撈回的構件運回了地坪鄉,一清理,28根大木構居然一根都沒有少,73%的風雨橋構件回到了原地,使這座橋得以重建。 當媒體採訪村裡的老人,橋垮塌的時候也沒人組織,為什麼小伙子們就能紛紛躍入洪水去搶救?老人說,"這就是他們的家呀!他們從小就在橋上聽老人講故事、做作業,唱侗族的大歌,風雨橋早已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了,遇到什麼危險,他們都會挺身而出的!" "這就是當我們民眾跟他們家鄉的文物建立了血肉聯繫以後,才能出現的奇迹",單霽翔希望用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的理念是,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的手、經過我們的時代、經過我們的城市,能夠把它真實完整地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這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5項,已經成為文化遺產大國。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產不是文物保護部門的專利,它是全民的事業,應該把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權、參与權、監督權和受益權交給億萬民眾,我們的文化遺產才會更安全。" 這堂文博課產生了很大反響。有年輕觀眾意識到:"我們不僅有義務保護好、傳承好祖先留給我們的文物,我們也有使命去創造、去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為其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 《一堂好課》中,作家王蒙、導演陳凱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等,走進高校、走進社會,以講課的形式,從國學、藝術、軍事、體育等領域開講,給觀眾帶來各自領域的知識和經驗分享。打破傳統類型的節目空間,《一堂好課》採用露天課堂的形式,將現場搬進大學校園,於夜幕降臨之時開講,讓觀眾也得以沉浸在青春氣息濃郁的學習氛圍中,聆聽名家分享的智慧。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說,《一堂好課》是把真實的高度、學術的深度和藝術氛圍融為一體的文化節目,為...